Binance - Cryptocurrency Exchange for Bitcoin, Ethereum(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地区分属于中国领导的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1948年7月,晋中战役结束。8月,华北局决定成立晋中区,寿阳、榆次、太谷、祁县、介休、平遥等6县市分属晋中区一、三专区,昔阳、左权、和顺、榆社 4 县归属太行二专区,灵石县归属太岳一专区。1949年2月,晋中区与太原市合并,称太原市,下辖区县隶属不变。同年8月,太行、太岳区撤销,原太行左权专区、太岳一专区及太原市一、三专区的部分县合并成立榆次专区,下辖13个县和阳泉工矿区。1958 年 11月,改称晋中专区,下辖的各县市调整合并为7县2市。1959-1963年,合并后的县市又陆续恢复原有建置,全区共辖20个县。
晋中人口随各个历史时期自然条件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人口素质逐步提高。1979 年后,计划生育政策确定为基本国策,全区人口再生产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1989年,全区总人口由1949年的138.14 万人增加到 277.91 万人,年平均递增1.72%。人口的自然变动经历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的转变过程,平均寿命达到69.35岁。
清代,晋中地区是山西省农业比较发达的区域之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业次之。各州、县不同程度种植有玉米、高梁、小麦、谷子、豆类、薯类、棉花、油料、瓜菜、烟麻等农作物,饲养有牛、马、猪、羊鸡、鸭等畜禽,栽植有杨、柳、槐、榆、松、柏、椿等阔叶、针叶树木和桃杏、李、沙果、槟果、梨、枣、核桃等干鲜果树。农业生产工具有犁、耧、砘、耙等畜力工具和镢、锹、锄、斧、镰等常用人力工具。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全区农业发展滞缓,农民生活极其贫困。
1979年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全区农业生产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各县市农村摆脱了农业学大寨中的生产管理模式,全面实行了农、林、牧、副、渔以户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再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6年,全区又推广“双千田”、“庭院经济”等集约经营性生产技术。同时,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也普遍推开。1987 年,行署及时推广了太谷县土郊院首创的蓄水覆盖丰产沟经验,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至1989年,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交化,粮食总产量提高到11.11亿公斤,平均亩产量提高到 237 公斤。棉花总产量由 1949年的140 万公斤达到693.2万公斤,平均亩产由14公斤提高到49公斤。
晋中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延及清代,主要有治炼、采煤、制硝、打毡、酿酒、织布、染色、烧窑、印刷、制鞋、缝纫、编织以及修理等行业,大多属于手工操作。光绪初年,部分商业资本家或地主开始投资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祁县富商兴办全区第一个铅字印刷厂文和斋。祁县天合元商店财东乔殿森开办益晋染织有限公司。山西保晋矿务有限公司成立后,分别在寿阳等地建立分公司,并购买部分进口设备。太谷县广盛远药铺生产的“广”字牌龟龄集和榆次县堡子村(今安宁村)生产的堡子酒分别荣获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一等优质奖和金奖。平遥县绅士赵鸿谟等创办金井火柴公司。山西省银行经理徐一清联合赵鹤年等,在榆次县创办晋华纺织有限公司。榆次成立利晋织染有限公司。山东人潘轶群在太谷县城成立电灯公司。榆次工商界投资5万元,组建魏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贯彻落实,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试点陆续铺开。先后引进了山西印染厂宽幅染色印花线、平遥纸箱厂瓦楞纸生产线多项具有八十年代初国际水平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经省政府批准,将原设在沁源县郭道镇的5个省管小三线电子企业搬迁到榆次,分别和地区红旗机械厂、晋中线材厂合并,建立了山西电子仪器总厂、山西电子材料厂、山西音响材料厂三个电子工业企业,并引进了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红外线微波自动门生产线,填补了全区工业行业的空白。
1964年,全区农村人民公社和大队、生产队分别增设副业副主任和副队长,社队企业初步形成了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和运输业三大类。1970年后,农业企业规模扩大,猪场、鸡场、兔场以及鹿场、马场等养殖场所和养殖数量普遍增多;几乎社社队队都办起了修配厂、加工厂等;同时,运输业也由马车、平车变为拖拉机和少量汽车。1975 年,地、县两级成立农村社队企业局,全区社队企业被正式列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1976年,全区有社队企业5030个,从业人员5.13万人,至1980 年,全区社队企业发展到8675个,从业人员10.22 万人,产业发展到19个门类。至1986 年,全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办、村办、联办、户办的“四级”企业发展到 4.27 万个。至年底,荣获部优产品称号的有11种,荣获省优产品称号的有31 种,荣获地优产品称号的有94 种,产品除行销全省和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晋中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文一。和顺县当城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3万年左右就有人类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汉代郭林宗,唐代王维、温庭筠,五代王薄,明代王云凤等,都是全国闻名的文化名人。明末清初,晋中商业兴起,文化事业也随之发展,“南庄火、太谷灯”闻名遐迩。清代中叶,中路梆子(晋剧)初步形成,太谷、祁县等地秧歌开始向戏曲化发展,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目录学家等,人才荟萃,著作丰盛。清末民初,书法、绘画、剪纸、雕刻等艺术发达,赵铁山、常赞春、常旭春等人享誉全省。民国13 年(1924),祁县创办《民报》,为全区第一份小报。至民国25年(1936),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剧院等现代文化设施也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传统的民间社火、戏曲、秧歌与解放区兴起的霸王鞭、扭秧歌、快板书等交相映辉,城乡文化室、俱乐部、广播站、通讯组、电影队、剧团等相继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实健康。1954年,左权县老艺人王全籽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民间文艺汇演。1959-—1963 年,刘江、胡正分别创作的长篇小说《太行风云》、《汾水长流》出版,代表了山西文艺创作的一代风格,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1986年,国务院文化部授予晋剧名演员程玉英“舞台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9年,晋中晋剧团演员王万梅获得了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至年底,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艺术馆)12个,文化站159个,文化活动中心24个,图书馆11个,剧院7个,电影院30个(地、县13个,乡镇17个),文物管理所(工作站)12个,博物馆4 个,综合档案馆12个,城建档案馆1个,地方志编纂组织 12个,报社3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合1座,电视差转台 68座,属于文化和新闻系统直接管理的干部职工3000余人。
晋中地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自古迄今,涌现出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春秋时期,有“终不言禄”的介子推,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奚;东汉时期,有敢于同宦官作斗争的太学生首领郭泰,有巧定连环计、诛杀董卓的王允;东晋时期,有称雄北方的赵王石勒,有无神论者孙盛;中唐时期,有田园派诗人王维,有“花间鼻祖”温庭筠;宋金时期,有出将入相50年的文彦博,有抗金民族英雄李武功;明代中期,有犯颜直谏、力主革除宿弊的诤臣乔宇,有秉公执法、立德立言的“河东三凤”之一王云凤;清代,晋中商业发达,有皇商兼船都代表范毓馪,有山西票号始祖雷履泰;清末民初,有山西赎矿运动的发起人渠本翘,有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孟步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与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的长期斗争中,又涌现出了侯士敏、张维琛、马定夫、武克鲁、梁奔前、尹灵芝及牺牲于太行山的左权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师富昌、陈炳昌、张老太、郝二蛮等杀敌英雄与生产劳动模范等;新中国成立后,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全国劳动模范陈永贵、张志全,有国内外著名学者侯外庐、王瑶、李方桂等。这些人,或以他们的思想品德,或以他们的事业成就,或以他们的拚搏精神,都为全区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继续前进。
HASHKFK